当地时间周一,特朗普通过其社交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提出一项建议,取消上市公司按季度发布财报的要求配资杠杆,改为每半年一次。
他表示,这一改变需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批准,并认为此举将有助于企业节省成本,使管理层更专注于长期经营而非短期业绩表现。这一提议迅速引发金融界、监管机构及市场参与者的广泛讨论。
特朗普的提议并非全新概念,而是重新点燃了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频率的争论。
支持者认为,季度财报制度可能导致企业过度关注短期市场反应,削弱战略决策的长期视野。 一些企业家和投资者早已抱怨,频繁的财报周期助长了“短期主义”,管理层不得不牺牲长期投资来满足华尔街对每季度数字的期望。
特朗普在其帖子中强调的“节省资金”和“专注正确经营”也反映了这一立场。从企业运营成本角度看,减少财报编制和审计次数确实能够降低合规支出,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更为显著。
然而,反对声音同样强烈。
许多市场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指出,季度财报是现代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基石,它为投资者提供了定期评估企业健康状况的机会,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。若改为半年度披露,可能导致关键财务信息的延迟更新,增加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。
SEC 近年来虽曾讨论调整披露要求,但始终强调实时、充分信息披露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特朗普在任期内曾多次呼吁放松金融监管,此次提议亦被部分评论视为其放松管制理念的延续。
这一提议的政治经济语境同样值得关注。特朗普选择在竞选周期中抛出该议题,显然意在强化其“亲商界”形象,呼应其核心支持群体中对过度监管不满的企业主群体。
但政策变更的实际推进仍面临多重障碍,SEC 需进行冗长的规则制定程序,包括公众评议、经济影响评估及可能的国会听证。
更重要的是,该提议可能遭到机构投资者、透明倡导组织甚至部分蓝筹企业的反对。大型机构投资者通常依赖季度数据调整资产配置,而许多企业也已适应现有披露节奏,变革意愿有限。
从全球视角看,财报披露频率并无统一标准。欧盟多数国家实行半年度财报制度,辅以季度经营更新(无需全面审计),而中国、日本等市场则坚持季度披露。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往往需谨慎平衡效率与公平、短期便利与长期信任。
有趣的是,特朗普在帖子中提出论据说“中国在企业管理中往往有着 50 至 100 年的视角,而美国企业却在季度尺度上运营”,而事实上中国股市是要求季报的。
太远的未来谁也看不清,却容易被高位者拿来当作刚愎自用的借口。别说五十年、一百年,如果财报五年才发一次,上市公司不知道得多出多少幺蛾子。
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